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是在圆满完成学校“十三五”目标、推进“十四五”发展、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为深入学习贯彻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电气信息工程系党总支将持续打造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专项德育工程品牌,着力培育制造强国优质工匠人才。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阐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涵、要求和举措。在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变革和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培养一大批德技兼修、国家需要的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是党和国家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更是职业教育的使命和担当。多年来,电气信息工程系党总支积极围绕学院“1221”、“1331”办学理念,实施开展了国家重点建设专业群人才培养专项工程,取得了具有职教特色的育人成果。
结合系部优势,电气信息工程系党总支着力打造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专项德育工程品牌,即理想信念教育工程、劳动精神培养工程、工匠精神培育工程、职业启蒙教育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工程。即有针对性地结合系部专业特色,立足学生大学三年各阶段特点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举措,将“服务重装、报效祖国”的理想教育、核心职业素养打造和职业启蒙教育、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培养、“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培养与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工程素养、人文素质、工匠精神、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紧密融合,形成校内外双线培养,五项教育工程浸润式推进,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做好职业启蒙教育,树立“技能报国,成就未来”的职业价值观,夯实大国工匠培育根基,为学生走向卓越工匠成长之路奠定夯实基础。
校内培育抓理想信念教育,校外培育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校内培育抓基本知识和技能,校外培育抓岗位核心能力;校内培育以理论和实训教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人文素质和工程素养;校外培育则以技术服务项目教学为主,紧跟企业岗位需求,以真实技术服务项目为载体,传授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艺技能、职业素养、理想信念教育,在真实生产环境、真实设备和真实工作中快速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为企业输送具有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专业知识扎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服务国家重装行业和产业建设,为实现职院学子“扎根西部、开放创新、服务重装、报效祖国”的理想夯实培育根基。
1.理想信念教育工程:先后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专业介绍会、企业参观、职业生涯规划系列教育活动了解专业,走近专业,结合《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引导学生树立专业理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时修订岗位职业标准、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和课程教学标准,更新教学内容。以技术项目做驱动,师生共同开展技术服务,“学中做”、“做中学”,培养学生职业教育使命和职业理想。
2.工匠精神培育工程:(1)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打造了一支以四川工匠胡明华、任彦仰为代表的大师团队和教学经验丰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形成了高水平技术服务团队,组建了一支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团队中,“四川工匠”2名,“四川省技术能手”4名,教授6人,副教授5人(含高级实验师),高级工程师3人,硕士及以上学位10人)。整个师资团队担负技术服务和教学育人两大功能,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专题教学活动、实训实验指导。(2)完善平台和实训基地建设:利用“四川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四川省紧缺领域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两个省级技艺技能开发与服务平台,1个技术服务中心和校内多个校内实训工段,积极拓展校外合作企业和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教学、对外培训及技术服务,实施“校内校外双线人才培养”,教育引导学生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通过实践教学在点滴中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职业启蒙教育工程:(1)实施课程改革与资源建设:以企业技术服务项目和企业现场设备为载体,将工学结合、校企协同育人融入教学过程,有力推动“教师进平台(中心)、学生进项目、教学进现场”。立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采用以技术服务项目驱动教学内容的“临床式”教学模式,采取“①找准问题,制定方案→②整合校企资源,搭建软硬件平台→③服务产业与行业,实施技术服务与教学→④技术服务反哺人才培养,优化课程教辅资源”的方法与路径,全面培养学生岗位核心能力,充分利用实训期、顶岗实习期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为学生做好职业启蒙教育,服务产业与行业。(2)多平台协同育人,开展能工巧匠班专项培养:依托四川省装备制造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引领学生参与实际的对外科研、服务项目,目前已有50余名学生进平台实习,参与各类设备现场安装、调试工作。依托国家一类赛项,引进优秀比赛设备提供广阔平台,选拔技能功底扎实、立志扎根专业技能报国的优秀学生积极参赛,开展可以实现机器人系统集成、协作机器人操作、2D和3D视觉识别等任务。培养模式采用大一入校即宣传,一、二学期打基础,大二入校即考核,三、四学期重培养,大三入校带新人,五、六学期全锻炼。即大一新生入校后,由大三学长以传单和晚自习进班宣传的形式介绍工匠班。根据工匠班的项目特点,有针对性的布置学习任务。第一学期为编程类语言学习,第二学期为西门子可编程控制器编程学习。每学期指定详细的学习任务和考核目标,并记录每次的考核成绩;大二入校后进行考核,通过考核的同学进入工匠班学习,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包括基础和工匠班学习内容),选择之后每一学期跟班上课的课程,其余课程由工匠班培养内容替代。这一年同学们自行选择比赛项目,依托现有比赛设备,系统学习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安装、设计、调试的全过程,并根据赛前选拔结果确定参赛人员。参赛人员在赛前集训期间认真备赛,直至比赛结束。大三入校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选择继续备赛或完成其他项目。在这一年通过对外宣传,带大一、大二新生,开展沙龙活动等多种形式锻炼同学们组织、沟通、领导等多种能力,同时寻找备赛和工作任务之间的区别,在比赛程序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准备。目前工匠班已取得的成绩:参加一类赛项,省级比赛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一项,国赛三等奖五项;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两项:智能木工产线,机器人隧道开槽项目。工匠班学员还积极投身国际化交流项目,担任留学生班学生助教任务等,参与教学案例库编写。目前,已有一名同学进入中国物理研究院工作,一名同学进入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工作,90%以上学生毕业后投身制造行业,实现了技能报国的理想。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程:通过大师进校园、大师进讲堂、校友分享会、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基层、以技术技能服务行业发展。通过各类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工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投身实践回馈社会。多年来,系部师生组建的电气协会通过组织全校学生通过开展校内外义务维修等方式开展社会志愿者服务,系部师生团队还立足专业技能曾深入东汽地震抢险一线为东汽抢修设备及时挽回经济损失超百万元。系部科技小分队学生和师生志愿者团队先后多次深入学院对口地区广元朝天区罗圈岩村开展义务科普、义务维修等培训,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志愿者行动,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风采,受到罗圈岩当地村干部和村民一致好评。
5.劳动精神培育工程:将新生军训内外评比、寝室文明建设、劳动实践课程融入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实训环节,将真实项目对接企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职业素养要求,育人效果显著。劳动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弘扬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通过劳动实践锻炼陶怡学生心灵,重塑坚毅品格。
结合学院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展望学院“十四五”规划,电气信息工程系党总支将立足职教特色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坚定不移围绕学院“建双高,创本科”总体目标,积极做好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专项工程,着力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将学院建成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而不懈奋斗!
电气信息工程系党总支 高琦 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