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十八崴按此进入秘密通道_野草2022新地扯一二在线_嫩叶草满18点此进

党团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建设 > 正文

把教育实践活动引向纵深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8-31   浏览:

衣冠正不正,照了镜子才知道;脸上脏不脏,旁人看得最清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群众利益,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活动开展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教育实践活动越往后,越要坚持标准,决不能虎头蛇尾,决不能用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直指问题关键,为推动教育实践活动走向深入指明了方向。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至今,总体进展顺利、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然存在一种现象,一些部门谈起自身工作,往往是总体情况不错,但对自身存在哪些问题,却是遮遮掩掩,甚至浑然不觉。一些干部倒是反思了自己的问题,但往往是避重就轻,大而化之,甚至有时听起来是批评,实际却是表扬,与群众的期待还有相当的差距。概而言之,“发现不了问题”,觉得自己“没问题”,甚至自我感觉好得不得了。究其原因,正是用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

分析这种“自我感觉”,根源正在于脱离群众。领导干部越是身居高位,往往越难得听到真实的批评。有的时候,奉承话、吹捧声与日俱增,以至一呼百诺、一怒众惧,难免会闭目塞听,自我膨胀。倘若认识不到这一问题,等到出了事,方才警觉自我评价与群众认知有如此巨大的鸿沟。这正所谓“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

纠正这种失真的“自我感觉”,出路还在于开门搞活动。正如中央领导同志强调的,开门搞活动,不是开小门、开侧门,也不是开一时、开一段。在整个教育实践活动中,坚持标准、确保质量,就要把开门搞活动、让群众参与贯穿始终,下一步,要继续敞开大门,让群众来参与、来监督、来评判。凡是群众认可度不高、认为走了过场的,都应该返工补课。只有群众看到了实效,教育实践活动才不会走过场。

唐代诗人杜荀鹤有首诗:“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群众的评价,就好比这“泾溪石险”,是航行的警示标;听不到群众声音,就好比“平流无石”,看似一片大好,实则危险密布。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警惕这种“无声的危险”,主动开门走出去,热情把人迎进来,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让群众来为自我感觉纠纠偏,把群众的评价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标尺。如此,方能把握真实民意,克服自我感觉良好的痼疾,让群众路线越走越宽广。

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把教育实践活动引向纵深之二

联系群众,目的在于服务群众;查摆问题,关键在于解决问题。群众意愿是推进作风建设的方向标,群众痛恨的不正之风是整改的突破口。对待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逐项研究,一个一个加以整改”,只有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我们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才能有一个明显的改变,教育实践活动也才能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至今,各单位都查摆出很多具体问题,剖析了问题存在的根源,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下一步必须真正整改落实。如果谈起问题长篇大论,说起整改却一笔带过;如果自我剖析红脸出汗,动起真来却纹丝不动;如果自我批评毫不留情,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却视而不见,这本身就说明没有触及灵魂、没有实质改进。有些干部分析问题,根子不是在别人就是在环境,原封不动上交矛盾;还有些干部把次要问题排在前面,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却被排在后面。在群众看来,这些做法就是一板一眼走过场,不仅不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反而会伤害群众对党的信任。

找不到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说明联系群众还不够;看不到解决问题的行动,说明活动开展不彻底。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相互帮,这是查摆问题的几个方面。“群众提”本就居于首位,如果只是做给上级看,对群众呼声充耳不闻,不仅问题找不准,整改更是谈不上。为办一本护照,往返多次来回几千公里;奔波20多趟,孩子快生了准生证却办不下来;到机关办事,工作人员说“等我打完这一局”……一些地方和部门不以为然的“小问题”,其实是影响群众生老病死的大问题,某些党员干部见怪不怪的“小毛病”,其实是损害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大毛病。

俗话说,只说不练假把式。笼统地下指示、发文件,即使强调再多、要求再多,短时间内也无法推动问题解决。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一把手要亲自抓整改落实,对查摆出的每个问题都盯住不放,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制定任务书、时间表,一个一个加以整改,并请群众予以监督。对于活动期间暴露的问题,更要刻不容缓地行动起来,盯住几件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好专项治理,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身边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提到我们的议事日程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领导干部永远都要围绕满足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来开展工作,坚决清除“四风”之弊。这样才能打掉党和人民之间的隔离墙,不断从群众中汲取推动我们事业前进的力量。

在打破利益固化上做探索

——把教育实践活动引向纵深之三

作风改得怎么样,工作有没有成效,最终要看群众是否真正得到实惠。改作风,本身就是一项深刻的改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群众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严厉批评,折射出职能配置和权力运行出了问题;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之所以人人喊打,背后是对公帑私用、脱离群众的不满。“四风”问题,归根结底是没有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要求告诉我们,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为群众谋求利益是党的力量之源。根除“四风”,需要从拆除利益藩篱入手。

利益藩篱的存在,说明改革还不到位,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30多年的改革经验告诉我们,改革的实质就是利益的调整。当调整的力度放缓乃至停滞时,就会滋生利益固化,进而产生作风问题。人浮于事的工作机制不改革,自然会催生“门难进、脸难看”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行政审批改革不到位,“印把子”不愿交出去,难免带来权力寻租,导致奢靡之风;脱离群众,对基层冷暖不闻不问,高高在上的享乐主义就会冒出头来……让改革之风涤荡固化的利益结构,并通过制度设计避免新的利益固化形成,是改作风的深层要求所在,也是教育实践活动在整改落实阶段取得实效的必然路径。

诚然,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有些干部对细枝末节侃侃而谈,对权力行使中的不合理却视而不见;有些部门谈起工作作风直言不讳,但是对职权配置和制度设计却漠不关心。这固然是由个人视角或部门本位所决定的,但正是由于这种利益格局逐渐固化,使得不合理的既得利益撕裂了党群之间的血肉联系,与改作风的内在要求背道而驰。

我国的改革事业正在进入深水区,这同时也是利益格局的调整期,群众对干部作风不满意的地方,往往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民营资本如何更加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选人用人过程中怎么杜绝不正之风?如何解决上学难看病难?等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领域里的作风问题,需要从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干部选拔制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深层次改革入手,让广大群众都能依靠自身能力分享改革成果,增强社会各阶层参与和支持改革的动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

古人云,“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推动改革,是打破利益固化藩篱、增强社会活力的不二法门。改作风的深层逻辑呼唤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以百姓之心为心,让教育实践活动成为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正能量的一次总动员。

善于“积小胜为大胜”

——把教育实践活动引向纵深之四

目标定得再高,如果不积极努力实现,那就是好高骛远;口号喊得再响,倘不能凭借实干落实,会让人心灰意冷。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越深入,越是考验党员领导干部祛除“四风”的决心和智慧,也越能检验各地区各部门解决问题的作为与成效。正因如此,活动始终突出一个“实”字。强调不搞大呼隆的场面,不走轰轰烈烈的形式,不奢望一劳永逸的解决;要求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级台阶,善于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积小胜为大胜。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必须经常抓、长期抓。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些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很难在一朝一夕全部解决。认识到这一点,本身就是实事求是;坚持不懈地向这些病灶开刀,才是真决心、真勇气。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麻木不仁,谈何对症下药?设定的目标很高,又缺乏有效措施,又如何真正落实?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浩瀚海洋,汇集自微小水滴;燎原之势,肇始于星星之火。“积小胜为大胜”,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今天,教育实践活动要给人们以信心,不在于口号,而在于解决实际问题。面对沉疴痼疾,保持头脑清醒,从易到难,由表及里,才能啃下硬骨头,做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大问题难突破,不妨先从小问题开始;复杂问题理不清头绪,应由简单问题入手,这就叫做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反之,看似目标高远,实则眼高手低、无所作为,不仅欲速不达,还会失信于民。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大力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小步走、快步走、不停步,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打赢改作风的持久战、攻坚战。

古人说得好,“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立足实际、稳扎稳打、善做善成,我们就会在教育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不虚、不空、不偏,不走过场,并不断以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东乌| 织金县| 健康| 雅江县| 大安市| 丰台区| 崇信县| 铁力市| 九台市| 彩票|